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水產生物種原庫」園區利用深層海水特性,養殖冷水性魚類比目魚;未來技術成熟,移轉民間,將創台灣水產養殖新頁。 記者李蕙君/攝影 |
台灣人愛吃的比目魚多仰賴進口,農委會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1年半前利用深層海水低溫特性,進行比目魚養殖技術研究,已成功掌握養育技巧,待母魚性成熟,可進一步做繁殖研究,未來技轉將創台灣水產新頁,讓饕客省荷包。
比目魚有不同種類,水試所養殖的比目魚品種學名稱「牙鮃」(音同平),分布在西太平洋區,包括韓國、日本、台灣至南中國海,台灣則產於西南部、北部及澎湖海域。
「台灣每年進口10億元的比目魚。」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研究員何源興指出,比目魚肉質爽嫩、口感佳深獲饕客喜愛,但該屬冷水性魚類,台灣水產業尚無技術養殖,在地捕獲的數量不多、體型偏小,利用價值低。日式料理店、法國餐廳、火鍋店及燒烤店使用的比目魚,幾乎都是進口。
水試所位在知本的生物種原庫利用抽取深層海水進行冷水性魚類養殖研究,可提升效益、降低成本,1年半前展開比目魚養育、繁殖研究。
何源興表示,知本種原庫深層海水抽取管雖受颱風破壞,但目前仍可抽到水下57米海水,溫度約22度,為比目魚可適應冷水,未來修復其他深層水管後,可抽到更低溫海水;在養育過程一度發生細菌性疾病,目前皆已克服,存活率有5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