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蝦冏男李富正。 記者鄭朝陽/攝影 |
地層下陷、青年出走,讓雲林縣口湖鄉這個養殖聚落逐漸凋零。五年級的林水清和七年級的李富正返鄉接掌魚塭,以友善環境的「食物鏈養殖法」,養出無毒肥美魚蝦,也讓下陷的家鄉多一分美麗,少一分哀愁。
49歲的林水清把父親交給他的五座文蛤池,改為不再依賴抽地下水的海水養殖池。他從當地養殖協會得到「生態混養」技術,讓虱目魚、蝦和文蛤共存一池,把彼此排出的廢物變成養分,除了省成本,食物鏈也形成生態平衡,一用抗生素等藥物,反而會出事。
如今,林水清的文蛤池正向環保署申請環境教育認證場所,供師生戶外教學,體驗生態養殖樂趣;他也把透天厝住家空出一層樓當民宿,參與養殖協會的「口湖生態之旅」套裝行程,發展生態觀光。
七年級生李富正三年前退伍,是口湖養殖區第一隻返鄉的「漂鳥」。他和七個國中同學各拿出廿萬元「娶某本」,集資養白蝦,他嘗試以低密度生態混養,結合宅配通路,以「好蝦冏男社」闖出一片天,成為漁村亮點。
「為什麼這麼美麗的地方留不住年輕人?」口湖地層嚴重下陷,農地普遍鹽化,青年工作機會少,只能出走討生活,剛退伍的李富正在同學會上提議返鄉創業,獲得同窗好友相挺。
「這池是蝦子的嬰兒床,這池是海水淡化池,另一個就是寫實的社會。」李富正穿著夾腳拖,奮力地向池子撒網,捕撈顧客下訂的白蝦,一邊解釋把一甲地的魚塭分成三座池的理由。
李富正把三分地拿來養水(蓄積雨水),兩分地放養蝦苗,另外五分地養蝦,這池「蝦兵蟹將」眾多,裡面有貝類、龍膽石斑、台灣鯛、虱目魚、蝦子等,用意是讓蝦子在天然的環境中生長,池中天天上演追逐戰,遇敵人時有足夠空間逃命,達到運動效果,肉質才更Q彈鮮甜。
李富正養的蝦都有大拇指,他說,像烏龜負責清理環境,會吃死蝦,減少水中汙染,如此生態養殖不須用藥,自然造就無毒蝦;雖然養殖成本貴一倍,售價也比一般蝦高,但消費者安心,市場接受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