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 01 / 15    揪團養魚貝 4個大男生學以致用

 〔記者楊金城/北門報導〕周志勇、張詠政、徐德華和洪嘉偉都不是北門人,為了圓夢,四個大男生集資四百五十萬元在北門租下四甲魚塭從事養殖,用科學方式養虱目魚、白蝦和文蛤,連戶籍都遷到北門。

  • 培育的白蝦可長至手掌般大。(記者楊金城攝)

    培育的白蝦可長至手掌般大。(記者楊金城攝)

  • 洪嘉偉(右起)、周志勇、張詠政,和海大博士徐德華在北門奮鬥養殖,連戶籍都遷到北門。(記者楊金城攝)

    洪嘉偉(右起)、周志勇、張詠政,和海大博士徐德華在北門奮鬥養殖,連戶籍都遷到北門。(記者楊金城攝)

忙了二年,還沒開始賺錢,「當然怕賠本」,張詠政說,但大家為了理想,發揮所長,堅持下去。

七十三年次徐德華來自高雄,是國立海洋大學養殖系博士,高雄中學同學周志勇是中正大學機械系畢業,負責養殖場的機電維修,徐德華在海大的學弟洪嘉偉是海洋大學養殖系碩士,來自屏東縣,七十六年次的張詠政是台中人,從海大養殖系畢業後,再取得台大海洋科學研究所碩士。

四個大男生的養殖夢想,源起於周志勇的祖父母從小在七股沿海長大,周志勇的祖父很想重溫小時候那淳樸的魚塭生活,前年特別返鄉在北門海埔地區購置魚塭地。因緣際會下,周志勇邀集高中同學徐德華,找來洪嘉偉、張詠政一起打拚,常住魚塭工寮一起養魚蝦和育種。

洪嘉偉學的是魚病和益生菌的研究,張詠政研究的是藻種培育,徐德華又是養殖博士,周志勇負責機電維修,組成養殖團隊,前年一月投入養殖時,轟動北門養殖業界,大家等著「看好戲」。

運用科學驗證 汲取前輩經驗

洪嘉偉說,團隊既不是富二代,也不是漁二代,為了科學養殖理想,也算學以致用。張詠政笑說,四人不但戶籍遷到北門,並加入台南市「新農人」,雖然團隊用科學驗證養殖,但十分尊重當地養殖前輩的經驗,身經百戰得來的養殖經驗,值得學習之處不少,大家意見交換很多。

張詠政等四人團隊,二年來培育適合北門當地的藻種和益生菌種,以穩定和改善魚塭水質,還設了實驗室和文蛤苗培育室,以文蛤、白蝦和虱目魚混養方式養殖。

張詠政說,科學養殖就不用藥,也以海水養殖,堅持不抽地下水,保護環境,並為消費者生產品質安全又好的水產品。他們還擅長網路行銷和團購宅配方式,不過第一年因花在整理魚塭、工寮和實驗設備,沒賺錢還倒賠,去年小賺八十萬元,但扣除養殖成本,收益剛好打平。四人創設的三漁貝類繁育場,希望今年大展長才。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47707